立即注册 登录
心云驛站 返回首页

涓生的个人空间 http://www.station-of-heart.com/?511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思想者】2

已有 708 次阅读2013-6-23 20:37 |个人分类:哲学

我们在现代汉语的应用中已经意识到了它背后所存在的精神问题,简单讲,它本身就已经在意识上,民众生活的言说上完成着以中国精神为基础的中西结合。“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像这样的诗,它背后所存在的意境已经消解了,也就是说,与天地合一的自我意识的境界,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复存在了。英语中,我们给定一个最简单的判断,结合着中国语言,我们看看在意识深处,我们的心灵发生了什么。“This is a tree.”用汉语翻译,“这是一棵树。”我们进入深层意识,看看这里发生了什么。首先“this”没那么简单,它表达的是一种主体意识,在与“树的存在”打交道之前,人的心率先领会了一种绝对的同一性的“在”,这种同一性的基础是人的意识所领会的存在,它在人的时间性中得以确定。“tree”表达的是什么?是人的主体意识反观自身的意识,在这里,“tree”被做成客体,并观念化为概念,即树。这里,客体的可能性是主体的意识意识自己。当然,这里的“tree”并非是确定了的意识,使其确定下来的是思想,即“is”。人的心灵以自己的存在的统觉性确定了"tree"的恒常性,因此,“is”本身是心灵表达自己。简单讲,在“This is a tree.”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主体和客体的结构。显然,在古汉语中,我们没有这样的结构,它直接表达为“树也。”“也”是一种意识的确定,其中不分主体和客体,也就是说,古代中国人在观树之时,并未分出明确的自我主体意识。这是西方思想和中国思想根基上的不同。在现代汉语中,我们用“这是一棵树。”来表达眼前观看到一棵树的事实。但实际上,在如此表达之时,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还是没有明确的自我主体意识。这是刹那间,进入人心之精微处的判断,我们来看一看。当我们观看眼前的树时,说:“这是一棵树。”“这是”是隐伏在自我意识里的,我们直观到树,因此用相应的语言表达了“树”之感性的真实,“也”被略去,但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它从来没有消却。也就是说,在一句简单的现代汉语之中,我们便能发现,在当下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并未完成灵魂与肉体的分离,也未完成独立精神的自我意识的确立。这是一件大事情,中国人心灵深处并未完成现代化精神的塑造的痕迹就隐藏在这里。熟悉现代汉语的朋友都知道,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已经是西化的,语法结构除了语言学的意义外,还有一层形而上的,属于一个民族精神构成的部分,人心借以规定存在,人心的结构本身就隐藏在其中。《语言,主体精神及主体意识》涓生。我们缺乏的主体意识来自哪?其实,我们再把问题深入的话就会发现,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的“个人主义”和“解构主义”并没那么简单。个人主义经文化精神的熏陶便会出现独立精神,独立人格养成的契机,解构主义的根本意义是新的文化生态形成起来的人心摒弃传统的价值。进入这样的精微之思后,我对整整一代人有了信心,并多了些期待。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QQ|Archiver|手机版|心云驛站   

GMT+8, 2024-4-25 20:06 , Processed in 0.03120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